近年来,许多“预测”争相出笼,认为中国经济将开启新的增长周期。其理由,基于新政府换届后每每重复的高增长高投资的历史经验之谈。在十八大释放平稳增长的信号后,中国经济将大幅下滑、甚至硬着陆的危言耸听式“预测”,成为一时之主流。如此纠结于“增长速度”,其目的是推动的第二轮刺激政策,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一个前两年那样赚快钱的环境。
我们认为,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改革2.0时代,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应该换一个思路。不要对国际形势反应过度,不要刻意推动过高的增长,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恢复增长与结构调整应该同步进行。长期停留在危机思维和使用危机刺激政策,让调结构为稳增长让路,会贻误调整和改革的时机,也等于拱手放弃后发优势。
首先,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实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规律,当一些领域有利润,投资就会蜂拥而至,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大规模投资和快速发展使得主流产业出现饱和,产品库存增加利润下降投资减少经济增长呈现下滑。然后经过产业的调整或者新的产业结构形成,向新产业的投资开始增加,经济重新恢复增长。
经济周期理论指出了经济周期变化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增长变化的原因是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的初期——成长期——规模扩张期——饱和期,是与增长——繁荣——萧条——衰退的经济周期变化相关的。二是,走出危机、进入新一轮周期的经济增长,是与饱和的产业结构被调整,特别是与新产业结构形成同步。产能过剩——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爆发,经济要走出危机,一方面必须调整已经饱和过剩的产业,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恢复投资和增长。另一方面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对新的产业结构的投资的增加,经济才能在新的产业结构上开始新一轮的增长,经济才能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换句话说,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不是简单在原有产业结构下的补库存的恢复性增长。真要走出危机必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么是产业层次的提升,要么是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或者两者共同成为增长动力。仅“恢复”和释放过去的过剩产业带来的增长,并不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开始,反而可能带来未来更大的问题。新一轮经济的增长周期一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
其次,发达国家走出危机恢复增长的实践印证经济周期理论。美国2001年的IT泡沫危机,起源个人电脑的快速发展,个人电脑进入586时代以后开始饱和,投资下降,泡沫破灭,2000多家IT公司从纳斯达克退市经济下滑。美联储采取下调利率的措施。但是最后走出危机,是因为一批互联网公司的创造性发展。互联网把个人电脑连接成网络,形成网络高速公路。搜索引擎又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的车把信息传播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IT产业经过大规模的整合和调整,出现全新的产业结构。Google、苹果公司脱颖而出,微软、IBM重新定位,当然还有硅谷培养的大大小小的遍布各个领域的应用平台的发展。美国经济走出IT泡沫危机,在新的层次上,在新的产业结构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现在美国仍然在危机的疲软增长状态。美联储已经实施多轮量化宽松政策。但是美国最终走出危机,可能是以3D打印的智能化制造业发展和以页岩气为主体的新能源结构为特征的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阶段性新产业结构作为新的驱动力,开始新的增长周期。随着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在完全丧失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美国制造业,绝对不可能是过去意义上的回流。美国制造业的回归,是基于拓展更人性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发展。
美国经济的危机修复,不是以恢复落后的过剩的产业来推动短期增长为主,而是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市场机制能够顺应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是美国经济最强有力的内生修复能力。美国危机修复,重复印证了新产业结构形成与新一轮增长周期同步的周期理论。
实际上,欧债危机虽然不是短期能够解决,但是必须看到,在危机解救的过程中,欧元区的体制改革也在推进。福利体制的改革,财政一体化的改革,等等。也就是说,当欧债危机缓解以后,欧元区的体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顺,走出危机和新欧元区的结构也是同步推进的。
中国受国际危机冲击经济增长放缓。虽然不是中国本身经济周期变化引发的危机,但是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在外部危机冲击下也暴露无遗。短期应对危机冲击,采取一些短期刺激政策稳定经济增长是有必要的。要真正走出危机的阴影和影响,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危机思维之中,依靠应对危机的短期举措,释放已经过剩的产能,“稳定”过去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下的高投入产出比的低效率增长。特别误导的是,短期政策释放的信号是维持局面,被动等待发达国家“恢复”过去的增长结构和市场。但是不论是经济周期理论还是发达国家应对危机实践,走出危机都不是一个简单“恢复”过去的概念,而是一个主动变革的过程。
我们不主动变革调整,让短期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让步,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等发达经济体真的调整到位走出危机后,我们在体制上、产业结构上、技术进步上又变成“落后”国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面向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调整了思路,显示了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科学态度。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把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不以GDP论英雄的平衡和平稳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变化必须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的理论是一致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新思维,将带来清洁能源使用的巨大市场和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服务消费的巨大需求,也将推动多层次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城市将带来信息产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都与经济周期必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的理论是一致的。
从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我们看见尊重规律的新发展思路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修复经济的市场调整的体制不同,国内还是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的结构调整。在这样的体制下,各级政府的执行力是否到位是关键。
不论是对落后产能的调整,还是新型城镇化可能推动的按照产业规律发展的新产业结构的形成过程,都与一直以来的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是不同的,也就一定会遭遇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弈。这也就是为什么产能过剩的调整不断受阻越调越大,也是清洁能源产业还没有在国内大规模使用,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开始实施就产能过剩的原因。同样,也是新型城镇化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房地产价格被推动上涨的原因。
中国经济要按照经济规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结构调整上达成共识是第一步。执行力上的阻力,仍然不可忽视。要特别注意防止在执行层面再次让调结构给短期增长让步,甚至为了短期增长的投资增长制造系统性金融风险。而细化调整不合理的结构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推动新产业结构形成,也是一篇巨大的文章。
我的上述看法,实际上形成于十八大之前。在此所做的修改,只是抹去了一些时间的痕迹。也就是说,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应该尊重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当前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体制改革释放活力推动平衡发展的结论,是经过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得来的,而不是在简单解读十八大以及三中全会的精神。
之所以将此作为《经济的真相》一书的序言,除了揭示部分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尊重规律的重大问题以外,也希望宏观经济形势研究能够回归尊重经济规律的正确方法论轨道上来,不要纠结宏观数据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差异,不要利益导向严重地将引导和影响政策支持短期投机行为当作目标,而应尊重经济规律,尽可能对称信息、逻辑严谨、言之有理,致力于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中还原“经济的真相”。《经济的真相》一书中的所有见解,皆是作者秉承经济学者基本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传递给读者的“经济的真相”。
(本文系《经济的真相》一书自序,作者系中国银河证券公司董事总经理)
0
推荐